液晶之家

 找回密码
 免费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471|回复: 0

PDP产业和技术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9 16:39: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PDP产业和技术分析
第一章 PDP产品与技术分析
近年来随着多媒体科技的发展与数字化视讯时代的来临,各式各样的电视显示器都积极的推陈出新,以各种行销手法刺激消费者更换购买,使这项产品一直处于成熟期。目前市场上现有的显示器商品【图一】都朝向重量轻、薄型化与省空间化的趋势发展,甚至传统CRT-TV也朝向电子枪短管化与荧光幕平面化的方向发展。在这些显示器中,PDP是最具有潜力与大型CRT竞争之大画面的平面显示器;而较PDP发展为早且完整的LCD-TV也逐渐朝向大型化发展,使电视机市场上出现了另一番竞争态势,也使得传统电视机市场展现了新的风貌。由于PDP目前仍属于一项发展初期产品,因此我们主要探讨范围以技术层面为主,再以既有厂商过去行为推测其日后策略;最后与最具替代性的LCD TV做各项比较分析,一剖未来电视机市场发展趋势。


发光原理
    电浆显示器(Plasma Display Panel)由近百万个画素(Pixel)所组成,每一个画素是由三个分别涂有红、蓝、绿三原色荧光粉的放电槽所构成,三色放电槽间以阻隔层间隔,以将三色区隔清楚而不至于色彩混浊而显示不清;而每一个放电槽中各有一对电极装置(注一)。  
其发光原理和日光灯极为类似。在前后二片玻璃基板间注入惰性气体,通电施与电压使惰性气体解离(即电浆效应)而释放出紫外线光,紫外线光刺激荧光粉发出红蓝绿三原色的可见光,然后经由驱动IC(注二)控制电极电压大小调整电浆强弱来控制色彩【图二】。所以简单的说,一个电浆显示器可以说是数十万到数百万个红蓝绿荧光灯管所组成的聚合体。




PDP制造技术及成本结构
PDP在1964年就由美国伊利诺大学Bitzer和Stottow两位教授研发成功,为何在90年代后期才商品化及尺寸大型化?主要是受限于阻隔壁材料、电极装置、驱动IC和半导体制程尚未解决微型化的技术瓶颈。Cell过大使得一固定玻璃基板面积上可放入的Pixel太少,画素过低,可轻易的分辨出画面上一格一格的影像点,此一致命的缺点使PDP无法和技术已相当成熟的CRT-TV(模拟式映像管电视)相抗衡。直到90年代晚期,透过日本厂商的技术发展,Cell微型化提高PDP的分辨率,在大尺寸PDP面板上达到了消费者可接受的画素水准,这才真正找到了电浆显示器商品化的真正价值。
  
    PDP的发光原理非常简单,制造原理也不复杂【图三】,但制造过程却耗时费功。从成本结构可以看到,玻璃基板成本仅占整段PDP面板模块成本的15﹪,而制造费就占了总成本的30﹪【图四】,主因则是来自于抽真空与灌惰气的程序:PDP上下两玻璃基板间的距离非常小,中间阻隔壁与前基板的距离更是狭窄(注三),导致把数百万个极为微小的放电空间抽成真空再灌入惰气,使其均匀分布的过程十分耗时且困难,若无法藉由技术突破克服此一制程上的障碍,即使扩厂增加生产线也无法得到规模经济的效益来降低成本。
  
除了制造费用高居不下外,电路材料比重高是造成PDP面板模块成本高的另一主因。PDP面板模块需要数量众多的Cell,每个Cell就有一对电极装置负责施加电压于惰性气体上,以目前主流1024×768画素的显示器来计算,大约需要470万余个电极装置;再者,愈大型的面板必须配合装置愈复杂的驱动IC,以控制画素内的电压转换,才能如期显现每一画素所应呈现的颜色。PDP电路材料成本昂贵即来自于此。

技术瓶颈
    目前PDP主流商品仍然停留在32吋~50吋这个市场区隔【表一】。尺寸愈大,电路材料成本愈高、驱动IC愈多;厂商虽然可以藉由改良驱动IC,让一个驱动IC控制较多的电极装置,但相对的,驱动IC将越来越复杂;驱动IC「质」与「量」之间难以平衡的关系限制了PDP往更大尺寸发展的可能性。此外,在目前的技术水平之下,尺寸愈大抽灌气过程将更加困难与耗时,制造的时间成本无法降低,因此在制程技术尚未获得突破前,PDP往更大尺寸量产有其困难性。

  

    PDP未能朝小尺寸发展的原因是材料微型化科技的局限。试假设一般消费者追求的是像素1024×768的显示器,目前的PDP厂商有能力在42吋的面板上置入如此多的Pixel并使其商品化;但若现在要使30吋的面板达到同一像素水准,表示每一个Pixel面积要缩小约50﹪,而Pixel内部阻隔层、电极装置的制造技术还未能达到此一微小体积的要求,目前只有极少数PDP厂有能力试产小尺寸PDP。此外,成本太高也使得小尺寸PDP尚未具有商品化的价值。

商业用途
PDP目前所能应用仅只于电视机显示器,不像LCD可应用范围远包括计算机屏幕、手机屏幕等。再加上其尺寸与价格限制,过去多区隔为商业广告用途电视,随近年来厂商内竞争增加,价格逐渐下降后才有机会进入家庭市场。

第二章 产业结构分析

PDP产业价值炼
PDP从上游零件厂商至下游组装厂【图五】,价值炼并不繁复,且目前大厂皆以垂直整合方式立足于PDP产业,虽然近年来日韩大厂开始将模块制造工作交给台湾面板厂商,但主要制造技术仍掌握在大厂手中,外包厂商仅能以技术授权合作之方式生产面板模块,台湾面板厂商目前虽已量产,却未达到最适经济规模,并不足以支持大厂需求量。

  

上游零组件:由日韩厂商把持,台湾并未形成产业集群。

PDP面板模块平均占市面PDP-TV售价50~60%,剩下四成为定组成本、利润及管销费用。相较于LCD面板原料成本,PDP原料价格并不高,就台湾面板厂商来说,原料进口及量小议价力低导致原料采购成本较高。【表二】为PDP面板模块之原料细项,其中成本比例较高者有:
1. 玻璃基板

日本旭硝子握有90%市占率,是目前市场上的主导厂商,其它厂商占有率相当低。目前多以65吋切割为42吋基板;未来因成夲压力,50吋可能成为主流尺寸。
PDP使用之玻璃基板与TFT-LCD之玻璃基板不同,价格无法快速下降的因素有以下几点:
a. 技术面:PDP的玻璃基板尺寸远大于LCD,且在制程上需要多次的高温制程,使大面积的玻璃基板容易变形而造成良率无法快速提升,导致价格难以降低。
b. 价值炼结构:日本厂商主导玻璃基板市场,国内组装厂的议价能力较低;且因国内产业结构不完整,使面板系统厂商必须仰赖国外进口基板,造成成本升高。
              2. 驱动IC

尺寸及分辨率与驱动IC使用数量及IC设计复杂度成正比,VGA级之PDP需使用30颗Data IC和8颗scan IC,因此尺寸愈大或分辨率愈高之PDP所需的IC成本越高,目前主要供货商亦来自日本。
驱动IC之所以为面板成本中最昂贵的材料是由于PDP操作电压相当高,驱动IC所使用的电压也必须采高电压制程,而拥有高压制程的公司并不多,无法大规模生产因而产能不足,使面板厂商无法以低价购入驱动IC。

PDP面板模块:多为垂直整合大厂垄断

  
目前PDP面板模块有二类出货管道:一是模块厂自行往下组装为电视,以自有品牌销售;一是将模块面板销售给下游信息家电厂商,家电厂以现有电视定组线将PDP面板组装为PDP-TV,最后铺货至各地通路卖场。其中前者占绝大多数,2002年PDP-TV市场占有率高的日韩厂商都有完整的PDP面板生产线【图六】,造成大厂垄断市场的原因有:
1. 技术私有性高

PDP面板制程技术看似不复杂,过程却十分耗时烦琐。PDP面板制作虽然已为一固定技术,而制造过程中所花费的时间和成本却仍有很大的改进空间。日本厂商一向视技术为关键资产,因此直接往下游垂直整合,可赚取最高利润也可避免技术外流,使产业内进入障碍增大。
2. 替代品威胁

目前大型平面显示器(Flat Panel Display, FPD)市场上除了PDP外,还有发展更早的背投影电视及蓄势待发的LCD-TV(液晶电视)。尤其是LCD-TV,除了尺寸略显劣势外,在画质、省电、及产品寿命等各项标准都可与PDP一较长短;再者,LCD面板发展已久,用途多样,已形成相当完整的产业价值炼,在全球各家LCD面板竞争下,LCD制程改善及成本下降是可以预期的。此替代效益使小厂商不敢进入,对PDP产业发展有极大的影响,使得PDP产业发展不如预期快速。
3. 投入资本高,市场需求不明

建造一条PDP面板生产线动辄数百亿新台币,再加上目前FDP市场仍以CRT为主流,目前市场上竞争者多为口袋深厚、或原本已具相关技术原料之厂商,新兴厂商不容易贸然进入。

现今PDP面板厂多以策略联盟的方式进行生产及技术授权,形成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如声宝向三星和LG采购面板;松下将面板提供给Panasonic,并与东芝合作生产50吋PDP显示器;RCA/Thompson与NEC合作;夏普与先锋合作生产50吋PDP显示器;Runco与先锋合作生产50吋PDP显示器,与NEC合作生产42吋PDP显示器;Viewsonic与Pioneer合作生产50吋PDP显示器。预期台湾的华映和台塑光电也会成为专业的PDP面板制造商,而不进行自有品牌业务。

需求面分析
需求结构

将PDP用途依消费群规模大小及消费者价格敏感度做一简单分群,可区分为家庭剧院、商业用途、家中第二台电视及一般四类。【图七】

  
需求动因

    随着数字电视时代的来临,各先进国家都已订定数位广播的时程表,大部分人都视数字化为未来推动PDP需求大量浮现的重要因素。但由于下列因素,短时间内PDP尚无法如一般电视般普及:
CRT只要加装一数字机上盒(STB,Set-top Box)(注四)即可收看数字频道,在数字电视尚未全面开播且CRT与PDP价差仍大的情形下,消费者购买PDP的意愿不高。  数字电视周边配备产品的发展并无法驱动消费者对数字化电视需求。
     以目前的电视节目播放型态来看(制作及播放的影像画质不够细腻、采模拟接口等),CRT-TV的功能已十分足够,消费者对大型平面电视的需求尚未被激发,短期内大型平面电视依旧无法大量替代CRT;但以长期而言,CRT无法藉由技术创新突破的障碍(如:体积无法缩小)必然会因其它新产品的出现而慢慢被淘汰,PDP在创新使用者带动的学习效果之下,加上数字化的推动及因技术纯熟的平价化,有机会逐渐取代CRT成为家用电视的主流。

需求成长趋势
  
2002年,全球PDP模块市场估计约有一百万片的规模。美国计有39万5千片、欧洲33万5千片、日本23万片。2002年之前,PDP面板需求量以每年平均96﹪的速率成长【图八】【表三】。预期在2003年到2008年,年成长率将下降到33﹪~50﹪之间,2008年PDP全世界将有800万台的需求,产值约200亿美元,占家用电视市场6%【图九】。即使PDP电视在21世纪初呈倍数增加,但相较于全球一年电视需求量1.3亿台,PDP目前之需求量只占1〜2%。在假设CRT-TV迟早会被轻薄电视取代的前提下,PDP未来有其广阔之成长空间。【图十】
  
  大型FPD(Flat Panel Display)消费市场动态

以产品生命周期观点来看,TV已处于产品成熟期许久。除了体积笨重及幅射缺点之外,CRT几乎能够满足电视市场上复杂的尺寸需求及消费者对电视的高价格敏感度;此外,CRT更是拥有最佳画质的显示器,因此不论是PDP或LCD-TV,若要完全取代CRT-TV成为家用电视,仍有相当程度的困难。处于导入期的PDP-TV,选择价格敏感度较低的商用市场会是比较好的切入点。
日本市场

2002年日本需求量占PDP市场的2成。一方面日本为PDP的主要生产国;
另外从市场特殊性来看,日本家庭空间窄小,PDP轻薄的特性可使空间做更有效率的应用,再加上消费者对画质要求精致程度高,一直维持稳定的需求成长。
北美市场

北美地区过去被视为大型显示器难以推广的市场,主要因为北美地区60吋投影机一直以低于US$200贩售,再加上美洲地广人稀,以轻薄特性与CRT做区隔的PDP没有显著吸引力,且当地消费者对画质要求也不像日本人如此严格;但随着数字电视在北美逐渐打开市场,北美对PDP的需求将逐渐增加。
欧洲市场

欧洲商用显示器需求一直大于北美,且将是牵动短期PDP在欧洲销售好坏的主因。欧洲消费者对画质要求水准较高,投影式显示器无法满足高画质的消费需求;且数字电视在欧洲更为普及,以英国为例,三成以上都已收看数字电视,对PDP具有接收及存取数字讯号功能来说,是有利的发展条件。
目前PDP主要应用于公共信息展示或做为会议简报之显示设备,机场、车站、会议室、汽车展售中心、银行大厅、饭店大厅、电影院、百货公司…等公共区域,已开始率先使用PDP;在家用市场方面,PDP高昂的售价及高科技新产品的定位可为身分地位的炫耀品,故消费能力位于金字塔顶端的家庭用户也是PDP目前的主要市场。但在普遍大众市场上,还是必须等到价格打破消费者的心理门坎,市场上的良性循环才会开始启动,取代CRT成为主流才有其可能。

第三章 替代品竞争态势分析
   

产品技术简介
CRT

基 本原理是以高电压施加于映像管后面的电子枪,使其发射出电子束,再利用电磁偏向轭控制电子束的方向使其穿过一连串强力的磁场,使得路径产生偏折而打在映像 管的不同位置上。当电子束打到前端的显示屏上时,便会使得镀在上面的那一层磷光质材质暂时性的发亮。为了形成影像,电子束会由右至左扫过各条水平线(扫瞄 线),使每个磷光质发亮、并透过电压控制明暗程度。

LCD-TV

LCD-TV是以非晶硅TFT-LCD面板为主,TFT-LCD面板为两片玻璃基板中间夹着一层液晶,上层的玻璃基板与彩色
滤光片(Color Filter)贴合,下层的玻璃则有晶体管镶嵌于上。其LCD面板本身并不发光而是与一般LCD显示器一样靠背光源发光,由TFT数组组件形成的驱动电路系统来控制液晶材料的转向以决定光的透过与否,然后光在再由彩色滤光片决定影像的色彩,利用偏光片
决定画素的明暗状态。【参考附录一】

CRT面临新挑战
    受限于制造原理,目前CRT还无法克服的缺点有:局部影像扭曲现象、影像明暗分布不平均、很难达到全屏幕完整对焦及易受磁场干扰造成影像扭曲。而PDP是由每一光点发光组成影像,无局部影像扭曲现象且影像明暗分布极为平均,可达到全屏幕完整对焦并且不受磁场干扰。

    CRT的发展已超过半世纪,生产技术较其它显示器更为纯熟,不论在影像品质与价格竞争力上都有绝对的优势。就价格、画质与亮度而言,CRT是最佳的电视产品,但体积与重量是其一大缺点。再者,由于CRT的高压原理会造成有害人体的辐射,因此在制造过程中会加入大量的铅元素以吸收辐射,但这又将造成未来的环保问题。此外,电子束需要有空间偏折以到达电视屏幕的不同区域,因此屏幕尺寸愈大所需的空间愈大,CRT体积也愈大。在面对未来发展省空间与高画质的显示器上而言,CRT已不符合潮流。

平面电视大作战
电视市场为一个成熟稳定的市场,预估2002年全球电视需求量约1.32亿台,电视市场这块大饼的也就成为各种不同技术竞逐的焦点之一。目前已看准大尺寸平面电视市场的两大显示器为LCD-TV与PDP,两者所强调的轻薄、省能、低辐射线即为传统CRT的罩门所在。

TFT-LCD在早期技术开始发展阶段与PDP类似,关键技术亦掌握在日本大厂手中,不同的是,TFT-LCD以小尺寸的面板切入市场,为笔记型计算机的主要零件,笔记型计算机在过去几年成长需求大增,在2000年台湾出货量即达1000万台以上,在此情况下,自然吸引许多厂商加入,形成完整的产业供应炼,也因早期高额报酬可继续支持制程研发,对LCD厂商而言,扩厂而生产大尺寸面板,为面板厂商展现学习曲线效果而延伸的经济规模与范畴经济效益,换句话说,投资五、六、甚至七代厂对LCD面板厂不但可降低小尺寸面板生产成本,更可进一步往大尺寸的液晶电视市场迈进。然而PDP一开始即切入大尺寸电视市场,在价格无法与CRT竞争,且特殊功能尚未突显时,相对价格功能比过高,导致无法驱动消费市场需求。
  
以下就PDP TV和LCD TV的不同作比较【图十一】:
产品规格与画质

PDP因有利于大尺寸的发展,在当前各类实体显示器中(排除投影技术)大型化表现最佳,较能完整呈现数字化影像品质;目前的发展尺寸约在30〜63吋;LCD-TV约10〜54吋,但受限于其被动发光原理的特性,再加上关键零组件—滤光片及偏光片(注五)—当尺寸变大将提高更多成本。因此现今并不适合作大尺寸的显示器(注六),目前量产尺寸仅限于20〜30吋左右,数字影像显示能力则因此表现较差。
范畴经济能力

由于PDP做小尺寸不具商业化价值,目前PDP主要仍应用于电视市场,除了努力增加PDP TV销售量达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外,无法产生范畴经济规模,进入产业风险较大:相反的,LCD技术可运用在多类商业化产品中(计算机屏幕、手机屏幕等),因此LCD厂商相对风险较小。
成本趋势

TFT-LCD在30吋以上的大尺寸仍无法达到最佳生产规模(注七),因此目前市场上仍存在30吋以上为PDP占优势的局面。以LCD厂商继续扩张速度和投资金额,将来得胜者会是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
其它产品特色
          LCD见长:分辨率、耗电量与产品寿命

40吋PDP分辨率为640×480;而LCD-TV可达1600×1200,分辨率较高。
PDP采主动发光,故相当耗电,32吋260瓦、40吋350〜400瓦,产品寿命约3万小时。LCD-TV采被动发光故相对省电,30吋45瓦、40吋90〜180瓦,产品寿命可达约6万小时。
PDP见长:反应速度与视角限制

由于PDP采主动发光,没有反应速度慢的问题(2〜20 us);而LCD-TV的被动发光原理使播放快速移动的连续动作反应速度时间(0.015〜0.060 us)较播放动画影像的画面时间(16.7ms)慢许多,因而会造成有鬼影或视觉影像暂留的问题发生。
PDP画面大且视角广(上下左右皆160度以上),适合很多人在一起观赏而无视角问题且不会有变形弯曲之现象发生;而LCD在视角上有其限制。

PDP、LCD-TV和CRT的市场区隔
40吋以上之市场区隔:PDP TV

以同一分辨率而言,PDP尺寸减少的技术困难度大于尺寸增加。如1024×768的分辨率可完成42吋的PDP,以同样的分辨率制造17吋的屏幕,必须成倍数缩小每一个Cell,除非牺牲分辨率,否则成本太高导致售价太高;相较于CRT TV,40寸以上将超过70kg,体积过大不符需求。
30~40吋之市场区隔:CRT TV>LCD TV

受背光源发光原理限制,及原材料过高的影响,LCD-TV还无法快速切入40寸以上的大尺寸市场。但就一般家用电视尺寸30~40吋来看,CRT在每个条件上都比LCD来的有优势:如画质、价格、技术成熟,所以在中型显示器的市场亦无法快速切入。

因此,在现阶段而言,PDP适合专注大型显示器市场,如大型广告看板、家用大型电视等;LCD适合小尺寸显示器,如PC的LCD屏幕、笔记型计算机的液晶屏幕等。而CRT则适合中型显示器市场。若是要在大尺寸电视上作竞争,现以PDP电视最具竞争力;至于中型电视市场,则在PDP和LCD电视尚未平价化、相对价格功能比(功能/1元)较CRT无显著高出许多、买者替换倾向不高之际,CRT则以其高画质表现及低价、成熟的品质最具竞争力。(注八)









第四章 产业环境动态与进入障碍分析

目前PDP发展厂商以日本、韩国及台湾为主。PDP市场自2002年开始逐步走强,虽然目前该市场由日本厂商独占,但南韩PDP厂商已有加快扩产速度积极抢进的意味。
截至目前为止,虽已达量产的南韩PDP厂商仅有LG电子及三星SDI两家,但其成长速度之快直指南韩厂商抢进PDP厂商的决心:2001年南韩PDP出货量仅1万台左右,在2002年一口气扩大到15万台;虽然日制PDP的品牌魅力较大,但是南韩急起直追使得两者在性能、成本上的差异却日渐缩小。

国外厂商:日韩厂商上下游结构完整【图十二】
    PDP商业化生产的计划在21世纪前几乎都由日本企业来实行,包括富士通日立、松下电器、Pioneer、NEC、Sony等,第一期生产目标主要放在:
1. 量产技术的确立:包括提升良率、建立迎接PDP真正需求期的量产体制、扩大产量提高工厂的稼动率来降低成本。
2. 改良PDP技术:提高辉度、对比度达CRT的水准;开发电力削减技术降低消耗功率;发展独自的驱动电路以符合自行生产的面板特性并避开专利权问题。
3. 开拓应用市场:确定目标应用方向,决定具体的产品印象和规格,确保下期投资可能的利润。
               日本厂商策略—保有专利研发,外包生产制造


日本厂商身为市场上技术的领航者,其全球市占率总计超过60%。除了不断研发精进之外,也利用多项制程专利权设立进入障碍阻绝竞争者竞食大饼;但随着着南韩厂商挟带着政府的庞大资源大举跨足PDP产业,自行研发制造,量产规模紧追在后,成长力道惊人,对先导的日本厂商造成威胁。在日本经济产业省的资助之下,NEC、松下电器、富士通日立PlasmaDisplay(FHP)及先锋(Pioneer)等4家日本业者计划2003年开始,合作研发次世代PDP生产技术,在3年内将PDP生产成本降至三分之一以下,并将制程数减至现有技术的二分之一以下。

制造成本昂贵一向是日本厂商发展过程中必然遭遇的困境。日商为降低成本,日本厂商在印度尼西亚、墨西哥、大陆…等地成立海外生产据点以生产PDP电视。不过海外厂主要是进行组装作业,PDP面板仍将日本厂制造。此外,日本厂商也和台湾厂商技术合作,希望藉台湾的制造优势降低PDP面板的成本。

韩国厂商策略—高自制率降低生产成本

2005年全球PDP显示器500万台的市场已经引起韩厂高度兴趣。LG日前投资上亿美金设置二条PDP生产线,最大年产能为30~50万片(以40吋面板换算),将视市场发展决定兴建第三及第四条生产线的时程。韩国二大厂LG和三星的成本优势在于PDP面板所需零组件可直接由集团关系企业供应,以高自制率的方式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以二家的产能估计,2005年市占率分别可达20%以上,不但发展自有品牌,更有多余产能出货售予他国厂商(如声宝),同时赚取面板及电视之利润。

国内厂商发展策略
    由于PDP面板的技术层次较高,目前的关键技术大多掌握在日本厂商手上,因此,在短时间内国内厂商恐怕无法挑战日本厂商。台湾厂商可行的策略有:
1、 与富士通、松下等日本厂商策略联盟,充分取得高品质之面板和最新技术。
2、 向富士通、松下等日本厂商购买并移转技术,逐渐接替较低品级的面板制造。
3、 研发较小市场之利基产品,避免与大厂产品正面竞争。

但在电路与框架等部分则是国内较有优势的部分。国内在研发全体完整电路、部分电路零组件、或者代工生产部分电路零组件的环境都优于日本。在开模制模、塑料射出成型、或者金属框架制造与电镀、烤漆都有生产上的优势。国内厂商应由这些自己本身以有的制造优势来切入PDP产业。
目前电浆显示器产品之获利率仍偏高,虽然在高度开发国家以较高成本生产,仍然有高获利空间。可是随着市场成长、产品价格降低、获利空间被压缩后,生产地必然必须逐渐转到人工、零件、以及技术成本较低的国家,这时,台湾发挥其制造优势,在旧有制程上做创新(process innovation),配合量产能力,或有机会发展自有品牌与日韩大厂一较高下。【图十三】


面板:中华映管和台朔光电两强争霸。

中华映管:国内首家量产PDP面板的公司,也是国内5家TFT-LCD面板厂唯一跨足PDP的厂商。华映的两条PDP生产线是向日本三菱电机购得,从去年10月开始量产,预估今年7月可以达到月产7,000片的规模。由于看好PDP的市场,华映计划将在2004年时将月产能冲到3.7万片。
台朔光电:在和日本FHP合资前,台塑集团就已经开始进行PDP的研发。PDP可说是台塑集团进军平面显示器最重要的战略之一,按进度应该可于今年年中开始量产,月产能为1万片。

组装:声宝是国内最大厂商。

声宝公司:面板主要来自韩国的三星和LG。去年7月以19.9万元推出42吋PDP,一时间话题沸腾;2002年台湾PDP市场成长266%,达到5000台,其中声宝市占率即达30%以上。截至3月份,今年声宝PDP累计出货量近2万台,预估2003年将有8万台的销售量。预计未来昆山星宝科技园区PDP生产线启用后,月产能将超过1万台。声宝今年出货量可达10万台,企图成为全球前五大电浆电视供货商。

PDP产业进入障碍与成功关键因素
目前PDP不管是模块或电视市场皆呈寡占局面,前四大厂商总市占率皆约为80﹪,以下产业结构性障碍造成此一高度集中的产业结构:
1. 关键零组件与产品技术都掌握在日韩大厂手中,新兴厂商欲进入需获得日本或韩国大厂的技术授权,结构性的障碍阻挡了大量竞争者进入。但值得注意的是,目前PDP产品技术渐趋成熟,改良制程的需求日渐增高,台湾强大的制造能力颇能吸引日本厂商的注意力,在日本厂商逐渐移转生产技术给台湾厂商的情形下,未来PDP产业可能会逐渐脱离寡占的局面。
2. 产品前景未明,PDP在制程获得突破之前,高昂的价格尚未能被一般消费者接受,而且LCD-TV挟着六代厂、七代厂逐渐量产的优势,在尺寸上可以挑战PDP,而且成本下降速度也较PDP快,最重要的是LCD应用范围广,导致大多数现有的台湾光电厂商宁愿继续在LCD产业深耕,也不愿下赌注在PDP上。唯有研发实力强、财力雄厚的日韩大厂有能力同时跨足LCD与PDP两项商品。



第五章 结语

显然地,现在PDP厂商最重要的课题是”速度”,加快改良制程、量产与抢占大尺寸电视机市占率的速度。在大尺寸的平面电视市场上,目前PDP与LCD-TV就像是两个赛跑选手,何者能抢先一步获得市场上的大量需求就能存活下来,若PDP无法在大尺寸LCD-TV还不能大量生产的情况下,抢先进入大尺寸电视消费者的家中,PDP极有可能成为只是LCD-TV的过渡商品。

附注
(注一):电极装置包括透明电极和Data 电极。透明电极采用两种具备导电性的透明金属氧化物。制作透明电极的过程中,电极形状及膜厚的精度要求极高,倘若为达到要求则将减损亮度。Data电极又 称为Address电极,制造方法分为Screen Printing、Photo-sensitive paste、Photo-etching及Lift-off等四种,其中以Screen Printing法制造较为便宜,但延展不均衡的缺点可能产生变形及精度不足的状况,故XGA级以上以采用其它制造方法为主。

(注二):驱动IC负责控制电极装置的On/Off,对于面板上所有Cell的定位精度要求极高,一般而言,不同厂商的面板需搭配厂商特制的驱动IC。

(注三):为了避免Cell中惰气互相流动影响画质,阻隔壁与前基板间空隙不能过大,但也因此增加抽灌气的困难度。

(注四):机上盒可将数字频道传送的数字讯号转换成模拟讯号,CRT透过机上盒即可收看数字频道的电视节目,目前机上盒的市价大约台币5000元左右。

(注五):TFT-LCD的原料极其昂贵,尤其是偏光片和滤光片为甚;其原料成本占整个面版成本25%以上。

(注六):TFT-LCD不适合作大尺寸的原因:依其发光原理,每个Pixel皆附上一片薄膜晶体管(TFT),玻璃基板越大,所需的薄膜晶体管就越多,且是将薄膜晶体管制作于玻璃上,而非硅晶圆上,技术更难突破。另一方面则是偏光片跟滤光片相当昂贵,面板尺寸愈大所需光片尺寸也愈大,于是原料成本急遽上升。

(注七):五代厂之经济规模为15~17吋面板,分别可切割6~9片,30吋一次仅能切割二片,还不包括更大尺寸所承担的不良率风险。就目前17寸面板报价为US$270计算,在不良率假设为0的情况下,生产一片30寸LCD面板的成本约为US$1300,为台币近5万元,相较于PDP TV 42寸售价,30吋以上的LCD较居劣势。
USD270*34*9=82620
82620/2/34=USD1215

(注八):若以40吋电视为例,LCD的价格大约比CRT电视高2〜3倍,但是CRT的画质表现却比LCD好,LCD很难在中型显示器市场取代CR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免费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积分充值|广告联系|Archiver|小黑屋|液晶之家 ( 粤ICP备05077429号  

GMT+8, 2024-5-2 22:2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